从诺玛到普莱特:哥本哈根餐厅如何塑造了《熊》
在哥本哈根一家明亮的烘焙坊里,演员莱昂内尔·博伊斯对完善可颂技艺的兴趣远胜过背诵台词。
每天他都与哈特烘焙坊的员工一同工作,揉制糕点,沉浸在这种冥想的节奏中——这种节奏后来成为他在《熊家餐馆》第四季(本周四开播)中塑造糕点师马库斯角色的核心。
在这个有着挑高天花板、落地窗和横梁的通透空间里,没有剧本需要遵循,没有密集指导。只有无止境的折叠塑形,直到每个动作成为本能。
"我们就像对待任何有抱负的员工那样对待他,"哈特烘焙坊创意总监兼烘焙师塔利亚·理查德-卡瓦哈尔告诉《国民报》。
"那是几年前的事,大概在他们筹备第二季(2022年播出)的时候。我记得我们的态度是:"听着,你来这里很好,但现在你真的需要干活了。""
博伊斯立即适应了这项工艺的严苛要求。
"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的职业相似度可能超乎想象,"她指出,"你必须是从重复劳动中获得快乐的人,并且永远要保持从零开始学习的心态。你要有足够的谦逊,明白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对。"
对于这部讲述芝加哥高级餐厅荣辱兴衰的剧集而言,这种训练至关重要。在《熊家餐馆》中,食物永远在传递信息:一道精心烹制的智利海鲈鱼配油封番茄昭示着后厨的有序运转,而被愤怒摔在地上的可颂则象征着混乱。训练的目的不仅是让演员模仿厨师的动作,更要像厨师一样思考,从内部体验厨房生活——感受那种在快节奏与单调重复中产生的职业敏感与身心疲惫。
为确保专业度,制片方将目光投向了哥本哈根。他们咨询了诺玛餐厅联合创始人雷内·雷泽皮——这家堪称丹麦最著名的餐厅于2021年获得米其林三星。雷泽皮本人也在第三季短暂出镜。
主角卡门·"卡米"·贝尔扎托(杰瑞米·艾伦·怀特饰)据说曾在诺玛受训,这个细节解释了他近乎偏执的标准与内敛的纪律性。而糕点师马库斯则更直观地延续了这条道路——在拉米·优素福执导的第二季单集《蜜露》中,他专程前往丹麦精进技艺。
这种联系在幕后同样真实存在。在诺玛种植着接骨木花、酢浆草和野生香草的生态园里,博伊斯曾与团队共同训练,部分场景更直接在诺玛的真实厨房取景。
"我们团队对整个拍摄规模惊叹不已。摄像机、工作人员和整个运作令人难以置信,每个人都乐在其中,"诺玛项目总经理安尼卡·德拉斯·赫拉斯回忆道,"电影、设计与美食存在大量交集。看到创意工作者们如此协作总是令人着迷。"
细节还原精准到让第三季客串演出的芝加哥裔墨西哥主厨罗西奥·桑切斯在某些高压厨房场景中下意识退缩:"我当时真的在想"天哪这太真实了",完全还原了身处那种时刻的感受。我在沙发上如坐针毡,因为实在太有共鸣了。"
不过她指出,演员听到导演喊"开拍"时的紧张感,恰似她每日开业前的心情:"就像我们每天准备营业时的肾上腺素飙升。日常营业就是属于我们的电视制作。"
并非所有哥本哈根元素都来自刻意调研。有时,偶然发现的鸡肉三明治小店同样重要。位于诺雷布罗区的普莱特餐厅不以创新闻名,而是以完美复刻经典炸鸡三明治著称:复古霓虹招牌、精简的菜单,以及招牌三明治——酥脆调味鸡腿肉、爽口卷心菜沙拉、腌黄瓜和松软的布里欧面包。剧中马库斯特意造访这家店品尝三明治,沉醉于其风味与工艺。
联合创始人马丁·何透露,当地选景团队是偶然发现这里的。
"他们第二季选景时来过,后来突然有丹麦制片公司联系我们。等发现他们在门外拍摄时,我们才明白是《熊家餐馆》剧组。我们甚至不知道他们来过普莱特。"如今这家店每天上午11点开业时,门口总会排起20多人的长队,日销量达800份三明治——无论这是剧集效应还是杜阿·利帕宣称的"此生最佳三明治"带来的影响。
《熊家餐馆》是否完全捕捉了经营餐厅的复杂性尚存争议。正如每道菜肴,每个厨房——无论芝加哥还是哥本哈根——都有由其员工、经验与传统塑造的独特故事。
但剧集准确揭示了一个真理:这个行业本质是给予。"关乎为他人付出、服务人群、创造令人愉悦的事物,"桑切斯说,"但这也是表演。就像演员,每天卷闸门升起就是我们的舞台。真正的魔力在于见证人们共同创造鼓舞人心的时刻。"
《熊家餐馆》第四季将于本周四在Disney+上线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鱼文智库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